毛家村的民俗文艺佳作《烧塔谣》
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村是远近有名的才子村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毛家的读书人在当时的吉安府,文风已自成一派,庐(庐陵)、吉(吉水)、泰(泰和)文化界将其称为“毛派”。
抗日战争期间,毛派文人聚集家乡,啇讨教育、科技救国大计。此期间,他们还在家乡自编自演现代戏剧、相声、小品,宣传反封建理念,宣传抗日主张,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潮文艺,名噪一时。
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。中秋月圆,合家团圆。毛家人拜月,各家各户都搬个小桌子摆在月亮照得到的地方,月饼、花生、柚子是每家必备的供品。每家都点一百支香,表示一次补齐一年之内对各路神灵的祭拜。
同周边农村一样,中秋烧塔也是毛家人的传统节目。一是合村团聚,图个热热闹闹;二是喜庆丰收;三是送瘟驱邪。据说,请了塔神,能保一年六畜兴旺、五谷丰登。烧塔不只是孩子们的事,大人们做完拜月烧香这些“手续”后也都前来“凑热闹”。
1937年中秋节,毛家的读书人编了一首《烧塔谣》,教孩子们边烧塔边齐声高唱。
《烧塔谣》是一首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,介绍于后。
烧塔谣
烧塔烧塔红之红,养出崽来大似龙。
烧塔烧塔发之发(fēi),家家供猪三百八(bāi)。(家乡方言注音)
作田郎,有米吃(qiā),读书郎,做官家(gā)。
一月临当歇,二月临打铁;
三月走忙忙,四月莳田忙;
五月五,过端午,六月六,要晒谱;
七月七,烧纸谥,八月八(bāi),齐聚火烧玲珑塔(tē);
九月九,毛豆籽哩好咽酒;
十月十(xí),盖棉被(pí),
十一月,派整钱,十二月,好过年。
好一副悠然的农耕图!聆听悦耳的童声,一股浓郁的乡间泥土清香扑面而来。歌谣句式不拘一格,长短变换散而不乱。平仄、韵律较宽,节奏紧凑,朗朗上口,极其适合童谣口耳相传形式的传唱;家乡方言的口语化,更添十分情趣与亲和力。编者将“教子孙两行正路只读唯耕”的宗儒思想十分自然地通过童谣的传唱,潜进村人的意识中。词中用了两个“之”字,唱起来却十分贴切自然,听不出一点“文酸”味。此作品无论从文学、艺术、思想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上乘民俗文艺佳作。
中秋拜月、烧塔,同周边各村民俗大致相似,而毛家村的《烧塔谣》,却为中秋烧塔增加了一道独特的、有声有色的风景线,深得家乡小孩和大人们喜爱,经几代人口耳相传,一直流传至今。
春节、中秋、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越來越得到国人的重视。毛家村的《烧塔谣》,以其独特性和历史、艺术、文学价值,为中秋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。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藏,应属极需保护的非物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