虾蚣灯流传在泰和县三都乡舍背村,是清代嘉庆年间由四川传来的。当时该村有人在四川做生意,看过虾蚣灯,回家后就做了一只,教给乡人表演。舍背村靠江,又多有捕虾为生的,因此虾蚣灯代代相传。 虾蚣灯的制作工艺精致,造型优美,形象生动,综合了剪纸、扎作、雕刻、绘画、裱糊等多种手工艺。虾蚣灯由头、身、尾三部分构成,体形较大,直径约60公分,身长约3米。虾背用5厘米宽的竹片支撑,由数十个竹圈组成虾身,能自由伸缩、弯曲。 虾蚣灯的表演动作真实灵活。每只大虾由3个高大体壮的男汉分别撑起头、身、尾,整个表演是由两只“青”、“绿”大虾,配上4朵大荷花进行的。表现两只大虾在荷塘中漫游、弹跳、追逐、嬉斗等各种活动情景,摆出各种优美、生动的画面,象征着人们对自由、幸福、美好生活的追求。 虾蚣灯用民间吹打乐伴奏,按照虾子的动作,配上适合动作节奏和情绪的曲牌、鼓点,如“上山虎”、“下山虎”、“闹元宵”、“闹灯调”等,同时配上打击乐,对虾舞起着哄托、陪衬作川,也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