盾牌舞是清代康熙年间(1662-1723年)由广东传入吉安市的,在永新、井冈山、安福、吉水等地流行,其中,永新县的南乡盛行。因这个舞蹈由藤牌操演变而来,又称为“藤牌舞”或“滚档牌”。
盾牌舞是形象地表现古战场上两军对垒、破阵,短兵相接、互攻互守的民间舞帽,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气氛;它节奏严谨,队形变换奇特别致,画面气势磅礴壮美,集武术与艺术为一体,既有演武作用,又有观赏价值。全舞由男演员10人组成,2人代表敌方将官或骑兵,8人为士兵。一律头裹白毛巾,上身穿青色镶白边(或黄边)对襟衫,下穿青色紧口裤(也可穿平时生活装),脚蹬黄麻草鞋。要求整齐一律,紧束利落。将官手持虎叉(也可用木制道具),士兵右手持装有响环的单刀(也可用木制道具),左手持木制、外蒙牛皮的盾牌(也可用竹篾编制盾形,外用纸裱糊、彩绘,内侧系绳,装木柄,便于手挽持舞动)。整个舞蹈由开演仪式、四角阵、长蛇阵、八字阵、黄蜂阵、龙门阵、荷包阵、打花牌8个阵式组成。开演仪式古朴肃穆:杀雄鸡,制血酒,饮酒跪拜,然后一声呐喊,武士分站四角,左冲右突。接着阵形一变,成了有头有尾的长蛇阵,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,显示出非凡的武功。强攻时,刀叉相接,旌旗蔽日;软攻时,缠绵悱恻。锣鼓声中,又突变为八字阵,两军对峙,森严壁垒。随着急促的鼓点,武士们呐喊着奔走一阵后,8位武士并排滚挡,犹如黄蜂出洞,铺天盖地席卷而来,势不可挡。接下去是包围和反包围龙门阵、荷包阵。最紧张、激烈的是“打花牌”,武士们拼死冲杀、短兵相接,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“跳牌”、“扯牌”、“嚎牌”、“腰牌”、“滚牌”、“躲牌”、“花牌”,令人目不暇接。
盾牌舞是男子群舞,步伐以“丁桩步”、“矮桩步”为主,显得动作沉稳、坚实,兼用“擦桩”、“溜马桩”等桩步;表演时,单刀响环铿锵作响,又有刚劲的“嗬”、“嘿”呼喊声,再配上跌宕起伏、刚柔相济的锣鼓、唢呐曲牌,使得整个舞蹈紧张、热烈、勇武、雄浑,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