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俗中的对轿对
吉安民间有一句调侃的话叫“讨一个老婆好过年”。旧时代,结婚讨老婆讲究繁文缛节,程序多,礼节多,其中“对轿对”也是婚礼中一件挺麻烦却非常高雅的事。
什么叫“对轿对”?以前婚娶是坐花轿骑彩马,今天不同了,坐小车子,车屁股一冒烟就把媳妇接回家了。旧时代不同,村里嫁女娶亲总喜欢题诗做对子,以显文才,以扬文风。
对轿对,在吉安很盛行,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,仍是乡村婚礼中的一种习俗。结婚的那天,新郎迎亲的花轿上,只贴一副上联,下联由新娘家答对。这种习俗有点像传说中的苏小妹出联难新郎的味道,用来试探一下对方文化水平如何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是看看对方家庭和亲朋的文化水平与知识结构如何。
为了维护家族荣誉,答对不能出现任何闪失。新娘家办喜事前须请一位学识饱满的先生来为婚礼主持仪式,书写喜帖喜联,叫做“老成斯文”。出嫁的前一天,先生召集家族中的“文人”,共议答对策略。
一般是如果先生答不出对,必须由先生花钱去请名人。若到了这一步,先生也就颜面扫地了。因此,有经验的先生会非常慎重,一是组织好答对阵容,二是派头脑灵活的小伙子去对方那里刺探出联情报。因此,新郎家也得做好安全保密工作。
对联贴出来了,不论答对质量如何,看热闹的人都会大喊:“对得好”,“答得妙”,“对好对子上花轿”等吉祥话。结婚的人家听到这样的叫喊就高兴,追求的就是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。
l946年,吉安县富田乡白竹园有一位姓傅的私塾先生,很得村民心意。傅先生是文陂乡人氏。这年,白竹园村有个闺女要嫁到吉水县水南乡主宾桥村。主宾桥村的蒙馆先生了解到了傅先生的底细之后,想试一试傅先生的才学。迎亲的那天,男方的花轿一到门,轿上面立即贴出了一幅上联,联语云:“登荣庐,过丘陵,直到白杨青竹桃园迎淑女。”这联中巧妙地将庐陵白竹园的名字嵌在其中,答对有一定的难度。傅先生思
索了一番,答出了下联,联语云:“来贵吉,渡溪水,会集主人嘉宾鹊桥接才郎。”答联很妙,也将吉水主宾桥的地名恰如其分地镶嵌在内,对仗工整,还用上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,堪称巧妙之对。
还有一年,傅先生在文陂西竺小学教书,那年九月,值夏的樟溪刘氏来西竺迎亲。迎亲花轿在西竺村一停,马上张贴一幅出联,云:“三星 在户,三星在天,一星在隅,恰逢三三正九月。”出联人对《诗经》很熟悉, 妙又妙在末句,切题又合时,答对难度相当大。傅先生看后,顿生忧虑,对轿对应付了几十年,还很少遇到麻烦。如果不对或请人对,几十年的名誉将毁于一旦。没办法,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忙翻古书,希望得到一点启示。终于,个把小时后,做出了答联,联云:“百禄是荷,百禄是遒,百禄是总,同是百百成万年。”前三句也出自《诗经》,后一句为祝福语,对得十分工整,赢得了新郎新娘双方的喝彩,为婚礼锦上添花。
民国时期,吉安县某小村刘氏,仅十余户,没有一个读书人。一年冬天,小村刘氏嫁女,新郎是罗氏,罗氏村中有不少读书人,还有老秀才在世,欺负女方的村子无读书人,便借娶亲出对来侮辱刘氏。新郎迎亲的花轿早就把出联贴出来,意思是说,即便你知道了上联,也一时对不出下联。上联是:“诗歌关雎,易占咸亨,六九娶女,君子好逑。”
旧时代,对轿对也可以不答对,不是非答不可。但罗氏带有一种 挑衅的蔑视,刘氏村小人少,为了争口气,便向本乡有读书人的同姓村族求援。由于在嫁女之前已料定罗氏有这一招,刘氏早已安排了同姓的先生进了村。花轿停下后,不过半个时辰,答联便贴了上去。答联是:“书称嫠降,礼成奠雁,二四粲者,宜其室家。”罗氏没想到刘氏能对出答联,事情就过去了。但刘氏家族由此感到读书很重要,从此开始培养子弟读书。至今这件事还在村民中流传。凡子弟中不好好读书,老一辈人就用这一件事来告诫后代。
对轿对,简单通俗易懂的也有,如迎亲方出的对句是:“日明月明,日月同明。”答联就容易答:“女好子好,女子都好。” 今天讲旧时代对轿对的逸事,其实说的是吉安人自古来就喜欢读书,即使一般老百姓也很在乎这类高雅的风尚,目的是不断地激励人们多读书,去丰富知识。比如在永新莲花一带流传的故事,说王秀才在儿子结婚之日,为了试探种田的亲家公有几点墨水,便在儿子娶亲的轿门上贴了一联:“乾八卦,坤八卦,八八六十四卦,卦卦乾坤已定。”亲家公虽然是种田出身,却也见多识广,很快就答上对联:“鸾六声,凤六声,六六三十六声,声声鸾凤和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