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文化名城——吉安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06-04 19:16:38
  • |
  • 作者:吉安市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244次

今日吉安城,高楼林立,万家灯火;街道纵横,车水马龙。开放开发正酣,朝气活力勃发,振兴腾飞在望。吉安古城,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:古南塔上的箭镞,白鹭洲畔的文澜;青原山中的唐柏,钟鼓楼里的古钟;青石街头的隋砖唐瓦,螺子山麓的宋韵明风......无不散发出庐陵文化的醉人芳馨。我们追溯历史的源流,描摹昔日的辉煌,为的是弘扬优秀文化,传承文明,继往开来,为建设新吉安激几分豪情,添几分自信,增几分责任,长几分干劲!

    古城变迁

    千里赣江,孕育和造就了吉安古城。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,命大军沿赣江而上,开通了赣粤交界的大庾岭,征服了岭南,从此,赣江、永道被利用,始建庐陵县。唐代名相张九龄奉命开凿梅岭驿道,把崎岖的山路修成可平行5部车子的坦途。自秦至清朝中叶两千年间,赣江一直是沟通祖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,称作黄金水道。千百年来,舟楫穿梭,帆樯竞发。从北往南溯流而上,过了峡江急流,水势开始平缓。到了螺山一带,地势格外开阔,河面比较宽畅,人们把赣江的这一段称作“螺川”。再往上行,便有浅滩,河面收缩。到了万安“十八滩”就更为惊险了。赣江西岸螺山以上地势稍高的地方,便成了南来北往的人最理想的落脚点。往上游去的,需要补充给养,蓄精养锐,好闯险途;顺水而下的,刚历限险,需平静一会,再浩荡前行。尤其是装载量重的船只,再向上难以航行,需把货御下一部分装小船上运。从上往下去的货物,如粮食、木材,到宽阔的江面需“集装”出发。于是,这里便成了航船的停泊处,成了物资的聚散地。于是,便有了交易,有了客栈,有了炊烟,有了市场,有了欢声笑语,有了寺观的暮鼓晨钟。这里的确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,从军事的角度来看,上有神岗山,下有螺子山。两山虽然不高,只海拔一百多米,可在水边突兀而起,雄踞江头,亦显峻峭;确属易守难攻之地。在经商者眼中也是个理想之处,这里位于上至赣州下至鄱阳湖的中间地段,便于物资集散。这些优势,在天下很不平静,—群雄争霸的三国两晋时期,是十分重要的。东晋任庐陵郡太守的孔伦,很有眼光,在咸康八年(342年),便下决心把庐陵郡的治所从吉水东北20里的石阳县址,搬迁到属高昌县地盘、白鹭洲旁的高岸处,筑城造宇,大兴土木。现孔家湾的地名就是那时留传下来的。

    过了60年,这里是南朝梁家的天下。把高昌县并入石阳县,但郡治所未变。88年后的隋朝开皇十年(590年),改庐陵郡为吉州,把石阳县改为庐陵县。州官便在今赵公塘一带建了个新的州城,称作隋城。又过了92年,到唐永淳元年(682年),地方官们认为赵公塘那里离赣江偏了一些,不太满意。为了显示李唐天下的气势,就把旧城废了,在现在的北门一带新建了州城,称作唐城。原址只留有余地下甘泉门地名和残存的青石街。新州城建有城墙,里面主要有官府、学宫。唐末、宋、元数百年屡有改建、扩建,但城内主要是行政管理和教育机构,工商业则向西南方向延伸,赣江边和后河两岸形成了商业区。到了明初,吉安府的都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,“城围九里,高二丈五尺,厚一丈二尺,城上置戍舍”(清同治《庐陵县志》),设有五门:兴贤、永丰、迎恩、广丰(小东门)、嘉禾。门各有楼,楼有戍舍。后又加高了城墙,增筑了敌台,成为江南很有气势的雄城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旧城墙逐渐拆除,只留下许多有纪念意义的地名。

    从东晋咸康年间开始,这里一直是庐陵郡、吉州、吉安路、府的治所,是赣中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在1600多年的风云变幻中,遭受过灾难;有过萧条,更多的时间是繁荣发展。吉安城,是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,也是古代文化荟萃之地。

    尊贤重教

    尊崇先贤,注重教化,是吉安古城延绵不衰的良好风气,也因此提高了古城的文化昂位,扩大了知名度,推动了庐陵文化的繁荣。自唐代中叶的著名忠烈大臣颜真卿贬为吉州司马广辟学舍、大兴斯文以来,庐陵文风逐步兴盛,宋明两代奇峰突起。吉州、吉州城内,英才汇聚,书香四溢。为适应科举的需要,宋代开始,吉州的教育属“两条腿”走路。一是官办的学宫,古称孔庙或文庙,是纪念场所和书院合一的机构;供士子们习礼求经;二是民办,就是民间出资办的书院、会馆、私塾等;有的书院办得较好,官府也会资助,为半官半民办性质。学宫、书院都是传授儒学经典之处,但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,可以请“客座教授”讲学,师生可以探讨问题,学术空气活跃。宋代绍定四年开始(1231年),一个叫曾宏甫的乡绅在天华山下办了所凤山书院,集邑中俊秀于其中,把自家的田划出一部分资助。宋淳祜元年(1241年),任吉州知州的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。在“庐陵硕儒”欧阳守道的管理下,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,全国有名的“高等学府”。培育了文天祥、刘辰翁等众多才俊。历任“山长”的,均为很有声望和才学的大儒名师。在书院讲过学的,多为当时有名的学者。以后600多年间.白鹭洲书院几度搬迁、屡毁屡建,但一直是庐陵人心中的教育圣殿。其中的名胜云章阁、风月楼、古吉台、文山亭也一直是来吉安的客人游览瞻仰之处。许多文人墨客,留下了优美的诗文。在明、清,吉安有两所会馆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。一是城西(现高峰坡一带)的西原会馆,在唐代吉州司户杜审言所建诗社之处改建。明隆庆年间,由当年的名儒王时槐、陈嘉谟创办,主要是交流学问,畅谈思想。每年九月为大会,三、六、十二月为小会,各地的学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,进行学术探讨,内容不外乎理学之类。二是明代的正德年间,庐陵知县王阳明同子弟们在青原山讲“良知之学”,王阳明离任后,他的得力门生安福入邹守益等组织了“青原会”。春秋两季,吉安邻近5郡的土大夫们汇聚一堂,还吸引了江南甚至北方的王门学子,一同探讨“阳明心学”,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。讲学、参学的人多了,就置了学田。清初由名士施闰章恢复会讲,修建青原会馆。清代,吉安府城先后兴建了石阳、书院、阳明书院等10余所。吉州城书院、会馆的兴盛,为培育
庐陵学子的创造精神和他们成就伟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   官府对施行教化的重要阵地学宫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。吉州城内的州(府)学和县学学宫建筑气势恢宏,可与官府衙门相媲美,而且环境还显得更清幽典雅。宋庆历四年(1044年),知州李宽将原在州城西北的夫子庙迁于城西南,改建为州学学宫(建国后在旧址上建地区行署机关)。历代对学宫进行了改建扩建,配套设施日趋完善,主体建筑红墙黄瓦,飞檐翘角,雕栏画栋,巍峨宏伟,庄重清雅。庐陵县学学宫同时建于州城内(现市一中运动场西侧)。州、县学宫里,都有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崇圣殿、尊经阁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文昌宫(进士堂)等建筑,走进去,给人一种肃穆而幽雅的感觉。

    古城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不管是学宫书院,还是游览纪念场所,都注意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,使人们能见贤思齐,象先贤那样做人治学。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、名宦祠、进士堂、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“五忠一节”等知名人士,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。如纪念欧阳修的欧公祠、“六一”祠,纪念胡铨的胡忠简祠、纪念周必大的周益国公祠,纪念文天祥的文山祠、文丞相忠义祠等等。忠厚仗义的庐陵人,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之中爱民的州官、县官,也立祠以表感谢与纪念。如颜真卿、江万里、王阳明等都有祠堂祭祀。这些文化设施,起着引导人们向善、走正道的作用,也增加了古城崇尚气节和儒雅的文化氛围。这些纪念场所,历经人祸天灾,逐渐毁坏。但尊贤重教的风气,却仍“绵绵无绝期”。

    商贸重镇

赣江水道开发后,地处江西腹地的庐陵,面貌不断变化,成为江南的富庶之地。中原地带战乱频发,庐陵所受的战祸较少,相对安宁。唐末“安史之乱”、北宋末:“靖康之难”期间,大量的北民南迁,庐陵便大开山门,广纳移民,吸收新的思想、技艺,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。吉安古城便成了赣中经济的龙头和中心,唐代,是全国32个重要城市之一。庐陵县籍的南宋著名学者、词人刘辰翁在《习溪桥记事》一文中,对城里的热闹景象作了描述:“歌钟列妓,长街灯火,饮者争席,定场设贾,呵道而后能过。”明、清时期,沿江街和后河边,店铺商楼鳞次栉比,丝线街、萝卜巷、草鞋街、瓷器街、米市等专业市场人群熙熙攘攘。吉泰盆地是著名的粮仓,江西每年漕运至京都的贡粮百多万石,吉州占三、四成。为了便于漕运,宋朝廷在城东南江边设了定点大型造船厂,由官府派监官督造,还分派200名士卒与工匠一同造船,每只船装载量为500石,约30吨,如此庞然大物,每年造500多艘,平均每2天多就要造一艘,占当时全国造船量的六分之一,称得上是国家级的“重工业基地”。由此,而带动了木材产销、运输、餐饮服务业的兴起,民间粮食交易,也在城中火热起来。城南10多里外的永和吉州窑,是唐宋时闻名天下的大型陶瓷生产场所,产品销往海内外。古城便成了大量陶瓷购销、交易中心和商贾的栖息处。最繁忙的是江边的几个大码处,粮油、木竹制品、麻、瓷等等产品“集装”上船;四面八方商品搬运上岸散往各处。于是,沿江街上,旅舍茶肆接踵比肩;于是,有了福建人解思乡之苦的大榕树,有了系木排缆绳的“马缆塔”,有了慰籍心灵的金牛寺、南塔寺、五岳观。清代中叶以前,这里一直是江南经济重镇。

    吉安古城,千百年来被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浩然正气所激荡,被欧阳修所倡的豪健晓畅文风所熏染,诞生了一批批忠烈名臣,走出了一代代文坛骁将,留下了一处处名胜古迹;飘荡过朱熹、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等儒学大师传经布道的声音,散发过苏轼、黄庭坚、辛弃疾等文学巨匠泼洒的墨香,一砖一瓦,都浸染着儒雅和文明。吉安,又是一座敢于抗争,追求光明的古城:曾锻造唐末黄巢义军的刀剑,曾传响元末红巾军的呐喊,曾擂起明末张献忠义军的战鼓,曾飘扬刘同升反清复明的大旗,曾燃烧太平天国雄师点燃的战火。70年前,这里卷起了“十万工农下吉安”的红色风暴,留下了毛泽东、朱德等伟人的足迹。文雅之风,刚烈之气,成为这里的文化主流,代代流传。 

20170609162401_eul127shuk.jpg?v=1731637896204